唐太宗论三镜
《旧唐书》〔五代〕
太宗谓侍臣曰: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镜,以防己过。”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人们用铜做成镜子,可以用来整齐衣帽;将历史做为镜子,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;将人看做一面镜子,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。我经常使用这三个镜子,用来防止自己犯错。
注释
侍臣:周围亲近的大臣。
夫:句首语气词,不译。
为:作为。
古:历史。
兴替:兴盛和衰落。
简析
唐太宗以“三镜”自省之言,以浅近比喻揭示深刻治国之理。“铜镜”正衣冠,强调君主须时刻省察仪态言行;“古镜”观兴衰,主张以史为鉴,把握治乱规律;“人镜”察得失,倡导纳谏改过,借贤臣忠言匡正自身。三镜相辅相成,既体现唐太宗居安思危、虚怀纳谏的明君风范,亦彰显其以史为纲、以人为本的治国智慧。
柳宗元传
《旧唐书》〔五代〕
元和十年,例移为柳州刺史。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,制书下,宗元谓所亲曰:“禹锡有母年高,今为郡蛮方,西南绝域,往复万里,如何与母偕行。如母子异方,便为永诀。吾与禹锡执友,何忍见其若是?”即草奏章,请以柳州授禹锡,自往播。裴度亦奏其事,禹锡终易连州。
柳州土俗,以男女质钱,过期则没入钱主,宗元革其乡法。其以没者,乃出私钱赎之,归其父母。江岭间为进士者,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;凡经其门,必为名士。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,时年四十七。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,时人义之。
春晓
李中〔五代〕
残烛犹存月尚明,几家帏幌梦魂惊。
星河渐没行人动,历历林梢百舌声。